黄帝故里演平调,青春校园传文脉。在校监事会主席、登封校区党工委书记沈定军引荐协调下,11月10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县大平调剧团交流推广活动在我校新图书馆三号报告厅举行。河南省艺术档案中心主任裴小松,滑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秀飞,滑县大平调剧团团长黄高飞、党支部书记邢宝军;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张金安以及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杨存博、财务处处长张延霞、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锋、校团委书记李霄锋等参加活动,与全校500余名师生一同沉浸于戏曲盛典之中。

滑县大平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起源于明代中期,属于大平调的西路支流。其唱腔属梆子声腔体系,结构复杂,曲牌多变,伴奏乐器主要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铙、大镲、尖子号等,表演风格多粗犷豪放,动作幅度较大,如云手划大圈,盘腿跨大步,还融入了武术中小红拳手法,黑脸红脸在角色行当中居于主要地位,脸谱讲究,性格分明,以四生四花脸的袍带戏为主。2006年,滑县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滑县大平调剧团。

本次交流活动展演的《三娘教子》是大平调传统经典剧目,又名《双官诰》《忠孝节义》《机房训》,主要讲述了明代儒生薛广前往镇江营生,委托同乡人将五百两白金带回家,不料此人吞没钱财,伪造棺木,谎称薛广已死。薛广的妻妾张氏、刘氏先后改嫁,唯有三娘王春娥织布,与老仆薛保一起抚养刘氏所生之子倚哥。倚哥在太阳集团中被同学嘲笑无母,负气归家,不听春娥教训。春娥怒断机头,以示决绝,后经薛保苦苦哀劝,母子和好如初。最终倚哥得中状元,薛广亦获军功而还,一家团聚。演出中,剧团演员们以高亢奔放的唱腔、刚劲有力的身段,将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与道德坚守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平调独特的板腔体唱腔,让在场师生深刻领略了这一传统剧种的艺术魅力。当剧中三娘教育义子的经典桥段上演时,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让现场师生为之动容。

演出结束后,我校艺林曲艺社师生与剧团演员进行了互动交流,请教大平调的基本唱腔和表演技巧。演员们耐心指导,并赠送了剧团精心制作的非遗宣传资料。艺林曲艺社的同学们表示,以前只在课本上了解过非遗,今天亲眼看到大平调的表演,才真正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震撼力。三娘的坚韧品格通过戏曲语言传递出来,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感染力,这种文化体验很有意义。

本次大平调交流推广活动,是为传统文化与高校师生思想搭建对话平台,让戏曲从“非遗展品”转变为高校师生可感知、能共鸣的文化载体,同时为戏曲艺术注入青春视角。展演通过《三娘教子》等经典剧目,将历史典故、美学精神与高校师生的文化寻根需求结合,不仅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